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免费发信息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 吕梁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黑龙江富锦把水稻“种出花”来

2019/10/3 5:50:47发布127次查看
站在时间的节点上回望过去,70年来,龙江大地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满载荣光的“共和国长子”,到正在走向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从昔日人迹罕至、泡泽密布的北大荒,如今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国大粮仓”……广袤黑土地上,一代代勤劳质朴的龙江儿女,以永不懈怠的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砥砺奋进,谱写了昂扬向上的时代篇章,与共和国同频共振,高歌猛进。
为时代放歌,为历史画像。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到来之即,东北网启动了“走龙江大地,看今昔巨变”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活动。三支全媒体采访小分队誓师出击,在这个分外凉爽的北国盛夏,走向正生机勃发的黑土地。我们将牢记新时期媒体的初心与使命,增强脚力、眼力,用脚步去丈量这片土地上的每一道成长年轮,用镜头和笔端去感知时代的体温,触摸发展的脉动;我们将发挥媒体融合的威力,增强脑力、笔力,用全新的视角和现代化的传播载体,抚今追昔,用鲜活的事实、生动的数据展现沧桑巨变,描画龙江人史诗般波澜壮阔的画卷;我们将带着深深的敬意和思索,去探寻和发掘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起源和生动实践,那一定是鼓点铿锵,荡气回肠!
跨越千山万水,仍在跋山涉水。再一次出发,是为了不忘昨天,无愧今天,更是为了无限美好的明天。我们将挥洒激情和汗水,浓墨重彩讴歌这片热土,为龙江加油!为新中国七十华诞献礼!
从80年代用传统的牛马拉犁,到如今七十多台各类大型农机春种秋收;从农忙时的早出晚归“两头见不到太阳”,到如今的拿着手机就可以监测田间地头的变化;从旱田种植“靠天吃饭”,到如今将稻田“种出了花”……富锦市东北水田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几十年来当地农业生产翻天覆地的变化。
富锦市东北水田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万亩稻田里,种出了“花”,稻田画每年吸引数万人。
望着丰收在即的万亩大稻田,作为土生土长的富锦农民,刘春回忆道:“从前我们种地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三点多钟天还蒙蒙亮就带着干粮出门,春天拉着牛去耕地,秋天用镰刀收黄豆,全家共有七块地,距离又很远,每天晚上七八点钟才能回家。”
90年代,刘春花四千多元买了村里第二台小四轮。但“大旱大丰收,小旱小丰收,一到涝年头就绝产”,仍让刘春难以安心,收入得不到保障。进入2010年以来,富锦市农民找到了适合当地地形和气候条件的种植模式,从玉米、小麦、黄豆转变为种植水稻,随着三大治水工程的建设,富锦市的内涝少了,农民们纯“靠天吃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变成“旱涝保收”。
2013年,刘春带领当地农民成立起了东北水稻种植合作社,把原来零散的土地集中到一起连成片,增加了不少现代化农机设备,不但提高了粮食质量,还拓展了市场,增加了收入。
据了解,合作社2013年流转了423户、10858亩土地经营权,带地入社会员由最初的24户发展到2015年的117户。2014年每亩收益978元,比直接流转的亩增收378元,比农民自种的亩节约成本40元;2016年合作社取消了保底分红,采取风险共担的方式,按入社土地面积比例,对年终的盈余按照不低于60%的标准进行分配,亩均比保底分红增收80元。
随着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富锦市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科技化、农机化、水利化、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刘春手指合作社院内的大型农机具对记者介绍到,“我们从一开始的‘种植合作社’更名为‘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目前,已有联合收割机、植保无人机等大型农机设备70余台套,价值700余万元。”
据了解,近年来,富锦市涌现出了福祥农机、东北水稻、漂筏玉米等一批机制健全、管理规范、运营有序、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家庭农场171户、种养大户3916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283户,带动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60万亩,规模经营面积实现420万亩,分别占市属570万亩总耕地面积的45.6%和73.7%,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
利用农业+文旅的综合发展模式,如今的北国粮都富锦,正在打造大湿地、大平原、大农业,形成了稻海田园综合体——富锦万亩水稻公园。刘春说:“第一次听说这个概念时心想,种地就种地,还能种出花来啊?没想到现在我们依托10858亩水稻田,制作稻田画,打造了819亩核心景观区,还真让这水稻种出了‘花’!吸引全国各地的人来看看,富锦大米是咋种出来的。同时,也扩大了富锦生态农业的知名度!”

吕梁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